第842章 楚霸王的美-《汉风烈烈起南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完全就是拿破仑授意的一场栽赃陷害的政治作秀,目的有三个。

    首先从政治上来说,拿破仑需要向公众展示有波旁王朝血脉的贵族,依然在从事反对革命的事业。

    那么为了保卫革命,必须要让他拿破仑.波拿巴担任革命者的皇帝,来保卫大革命的成果。

    实际上,就是保障跟着拿破仑一起成长起来的革命政府新贵们的利益。

    他们害怕波旁王朝复辟后会失去一切,也非常希望拿破仑当了皇帝后,他们可以当亲王,当公爵。

    从个人方面来说,拿破仑需要利用这件事大规模清洗国内残存的保王党人,以及狠狠震慑流亡在外的保王党。

    让他们不敢继续猖獗的利用刺杀作为手段,来威胁拿破仑的生命安全,拿破仑生怕自己哪一次不注意,就被这些人得手了。

    最后拿破仑需要打击他最大的政敌,在击败神圣罗马帝国时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让.维克多.莫罗将军。

    在此时的法兰西执政府,莫罗将军是唯一在军队中威望勉强能跟拿破仑抗衡的人。

    因此执政府中所有反对拿破仑的势力和单纯讨厌帝制的人,都开始在莫罗将军的麾下集结。

    拿破仑迫切需要用这次刺杀来栽赃莫罗将军,让国民相信莫罗将军勾结了波旁王朝的流亡者来刺杀他,企图破坏大革命成果。

    如果单从这三条来看,拿破仑的目的全部达到,这场政治斗争他大赢特赢非常完美。

    波旁王朝处心积虑要杀死拿破仑,确实让他的追随者们大为紧张。

    就连在大革命中得到了贵族和教士集团一些土地的农民们都很紧张,他们开始主动要求拿破仑登基,建立能更加能保护大革命果实,也能对拿破仑进行更高规格保护的法兰西帝国。

    莫罗将军也被拿破仑彻底打倒,牵扯进这桩刺杀风波,使莫罗将军名声扫地,被软禁在了西班牙,形同流放。

    而在外面流亡的波旁王朝贵族们也被吓坏了,生怕像昂吉安公爵那样被抓回去处死,此后十年间,他们基本停止了针对拿破仑个人的暗杀。

    但处死昂吉安公爵在国外引起的风波,却远超波拿巴兄弟的预料。

    本来因为过去十几年了,路易十六夫妇的死对欧洲贵族带来的恐惧伤口已经开始结痂,到如今都很少有人再提到路易十六夫妇。

    可是同属波旁王朝王族昂吉安公爵的被处死,就像是有人猛地把这个已经结痂伤口的疤,给粗暴掀开一样。

    这再次把欧洲贵族最深处的恐惧给放了出来,几乎是立刻就让欧洲大部分贵族给整破防了。

    此外,昂吉安公爵几乎是波旁王朝流亡贵族中最安分的,因为他娶了一个平民为妻子,有背贵族传统,早就被流亡的贵族集团抛弃了。

    而这样一个低调的老好人,竟然还是要被处死,这让所有欧洲贵族把拿破仑看成了下一个罗伯斯庇尔。

    在罗斯帝国,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得到消息后,在圣彼得堡冬宫为昂吉安公爵搭建灵堂,当众发誓‘沾染无辜者鲜血者不可饶恕!’

    在普鲁士,消息传开后群情激奋,连议会内部亲法的议员都转变了立场,普鲁士王国腓特烈.威廉三世不得不发表演说,强烈谴责拿破仑,普鲁士国内的亲法风向开始转变。

    在奥地利,弗朗次二世也发表讲话,认为这是绝不可饶恕的犯罪,奥军打出了为公爵复仇的旗号,开始大规模动员。

    在英格兰,国家宣传机器开始飞速运行,拿破仑本来就在英格兰就不好的名声彻底载入谷底,变成了吃人的怪物,后世拿破仑只有一米五的传言,就是这时候炮制的。

    在英格兰国家机器的宣传下,普通英格兰人极为敌视法兰西革命政府,认为一旦不列颠岛被法兰西占领,他们就会堕入吃人的地狱,对抗之心,骤然猛增。

    昂吉安公爵的死,也让第三次反法同盟在某种程度上从利益结合,变成了价值观同盟。

    气氛异常沉默,让人呼吸都有些不畅了起来,欧陆诸国反应如此强烈,让拿破仑和他的智囊团都有些猝不及防。

    然而,这还不是拿破仑最大的损失,随着拿破仑兄长约瑟夫.波拿巴的到来,一个更加让人震惊的消息,传到了这位准皇帝的耳中。

    “赛里斯帝国的特使归仁伯爵吴离开了,他说杀害昂吉安公爵是不可接受的,使团需要回到赛里斯帝国,当面请示皇帝陛下是否还需要继续与我们展开谈判!”

    约瑟夫.波拿巴话音刚落,吕西安.波拿巴立刻就喊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这就是借口,一个欧洲无名公爵的死,根本与赛里斯人没有任何关系,他们就是看欧洲又将出现反法同盟,便立刻站到一边准备把自己卖个好价钱。”

    打击接踵而至,这时候拿破仑反而淡定了很多,他轻轻掸了掸衣服上的一点点小污渍。

    “不管赛里斯人了,因为我已经决定在未来把印度纳入法兰西的统治下,赛里斯人将永远失去这片宝藏大陆。”

    拿破仑在外交上似乎颇有几分楚霸王美,他看待大虞最大的问题,就是把印度当成了大虞不能失去的宝藏。

    拿破仑之所以相信大虞的谈判诚意,就是吴文楚假装在印度问题上丝毫不让。
    第(2/3)页